家电巨头盈利模式扭曲的担忧
进场费问题应该如何处理,业内一直争论不休。对于反对进场费收取泛滥的一个担忧便是,这可能会造成国内商家盈利模式的扭曲,使国内商家不注重自身的管理挖潜和供应链整合,而只是单纯的榨取上游厂家的利润空间,从而使自身竞争力下降,面对外资巨头时不堪一击。而现在,一些数字恰恰印证了这种担忧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 笔者看过苏宁2005年中报和2004年年报之后,发现苏宁的盈利模式正在恶化,其他业务利润的增长率大大快于主营业务利润的增长率,其在营业利润中的份额不断上升。同时,期间费用也在更快的攀升。 下面笔者对苏宁盈利结构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2003年苏宁收取的促销费收入为62,435,677.17元,进场费收入58,314,763.82元,展台费收入3,682,738.02元。三项合计为124,433,179.01元,占其他业务收入总额的73.92%。2004年苏宁收取的促销费收入为147,415,113.49元,进场费收入121,308,615.55元,展台费收入45,414,665.14元。三项合计为314,138,394.18元,占其他业务收入总额的82.56%。2005年上半年苏宁收取的促销费收入为199,537,597.38元,进场费收入140,091,896.38元,展台费收入23,801,196.39元。三项合计为363,430,690.15元,占其他业务收入总额的93.46%。苏宁向上游厂家收取主要是这三项费用,它们在其他业务收入中的份额不断上升,苏宁其他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这三项费用,尤其是促销费和进场费。依靠进场费和促销费的收取,苏宁的其他业务收入2004年较2003年增长126.16%,2005年同比增长211.60%,其他业务利润2004年较2003年增长125.68%,2005年同比增长211.61%。以上对苏宁其他业务利润的分析可以看出,依靠大量进场费的收取,苏宁的其他业务利润近两年一直是高速增长,这种高速通过对比它的主营业务利润可以看得更加明显。 苏宁2003年主营业务收入6,033,716,429.57元,主营业务成本5,516,450,155.30元。2004年主营业务收入为9,107,246,656.84元,较上年增长50.94%,主营业务成本为8,218,697,799.03元,较上年增长48.99%。2005年上半年主营业务收入为7,096,516,052.93元,同比增长64.56%,主营业务成本为6,466,450,520.66,同比增长63.38%。成本的增长不及收入的增长快,这并不是苏宁管理水平提高的结果,只是其销售络增大带来的更高采购量降低了采购成本,归根到底,是将上游厂家的利润空间进一步挤占了。苏宁的主营业务利润2004年较2003年增长48.99%,2005年同比增长63.38%。单纯看这两个数字是令人鼓舞的,但是联系到苏宁门店数量的急剧增加,比较上文以进场费为主的其他业务利润的更快增长,苏宁的盈利结构就一目了然了。其实苏宁其他业务利润与主营业务利润的比率是不断上升的,2003年为0.32,2004年为0.42,2005年上半年为0.58,这个比率一直不断的上升,反应出苏宁的盈利越来越依靠于其他业务利润的增长,依靠于进场费、促销费的增长。 苏宁的营业利润2004年较2003年增长67.57%,期间费用2004年较2003年增长了92.10%,明显快于营业利润的增长率,随着其密集的开店,内部成本管理水平不但没有提高,反而降低了。2005年上半年营业利润增长了112.53%,期间费用增长了108.45%,期间费用随营业利润的增长速度虽有降低,但两者相差不大,而且去年同期期间费用基数较大,容易给人假象。让我们换个角度,2003年营业利润比期间费用的比率为0.36,表示每一元期间费用可以带来0.36元的营业利润。2004年这一比率为0.31,2005年上半年这一比率为0.28。数字很好的说明了随着苏宁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内部管理水平在逐步下降,内部成本一直居高不下。 笔者此处对苏宁的财务报表做简单分析,并非专门针对苏宁。其实,看看家电巨头们现在的市场行为,通过苏宁之管,完全可以得出国美、永乐的问题也是大同小异。家电巨头们的发展是无可厚非的,但要注意可持续的发展,其之间的竞争也是天经地义的,但同样要注意可持续,达到可持续的竞争。中国家电专业连锁的市场份额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大家尽可通过对市场的精耕而依靠整个行业增量的发展做到暂时相安无事,抓紧时间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应对国外巨头随时而来的挑战。疯狂的竞争,疯狂的压榨,即使可以成功,也是风险巨大的,不是一个理性的选择。同时,要做到把对手挤出这个行业,也是不可能的,试想,如果家电专业连锁只剩下国美一家,对于消费者,对于上游厂商,对于国美自身,我想都不能称其为一件好事。(作者:潘旭东)